“微信稍微掀一下裙底,整个互联网都高潮了”
阅读本文你总共需要8.88分钟
微信官方将应用号称为“小程序”,但下文将以“应用号“代替
今天我将从产品的角度,带大家去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先来看三张图:
第一张:官方微信
第二张:微信创始人张小龙
第三张:官方回答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应用号是内置于微信的云端的应用程序。
- 官方称为:小程序,可以理解为”镶嵌在微信的App“
- 与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属于同级体系。由此,小程序、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形成了并行的微信生态四大体系。
首先,我们来看开放了内测资格开发的界面:
然后是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设计文档,详细请点击
开发设计文档
从上图可以看出:
通过上面的描述,你大概了解到应用号是什么了,那么:
请看下面分析:
但性能和流畅度还是不及原生App
学习门槛低
微信应用号的底层技术支持和HTML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前端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无论是入门和学习门槛都较低
开发成本低
相比于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的App来说,在满足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应用号”基于其跨平台的属性,无疑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更加低
当然这取决于微信本身的开放程度。
特别是用于MVP试错、快速验证产品模式
绝大部分的App都会面临用户获取成本太高、活跃不足和留存难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用户需求基本被满足的时代,流量的获取和转化成本越来越高。
由于微信对小程序的克制,小程序的获客成本和用户留存问题更加严重,根本没有提供流量红利,完全没有。
小程序的获客成本可能比APP更高。APP推广还有应用商店、移动广告平台之类的花钱渠道,小程序的获客,可能你有钱都不知道去哪儿花。
App还能Push、应用内调起等等
小程序留给产品运营者的空间真的非常小,如何做好用户获取和用户留存更是一大难点
在了解其功能和特点后,那么,应用号适用于什么需求场景呢?请看下图:四象限需求层次图:
横轴=需求刚性,纵轴=需求频次,象限=需求类别
![]()
四象限需求层次图
对于高频、刚需的使用场景,由于用户使用频次很高,对于产品形态要求:
应用号并不使用高频、刚需的使用场景,因为应用号:
结论:应用号不适用于高频、刚需的需求场景,该场景下应采用原生App
对于高频、非刚需的使用场景,由于里面涉及的产品类型较多(内容型、工具型、社区型、游戏型),要试情况而定:
娱乐类需求(阅读、音乐、视频、游戏、社区)
当然你也可以先用订阅号或服务号进行导流
偏工具的内容型产品(如音乐类和视频类)
功能和性能满足的前提下,基于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建议采用应用号
社区类产品
鉴于微信拥有强大的关系链,建议先用应用号进行快速试错 / 作为入口,待尝试成功后再将流量导入到原生App
游戏类产品
鉴于游戏要求很高的交互、视觉体验和沉浸感,建议采用原生App
当然小游戏类别的产品,采用应用号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微信有着天然的获客和传播能力
假如野心足够大,有足够的战略布局成为平台级产品的话,如美图秀秀,可以先做应用号,再导流到原生App
特别提到
结论
对于高频、非刚需的使用场景,采用的产品形态试情况而定,应用号主要适用于:
对于低频、非刚需需求,基本是属于小众的需求,一般有两种情况:
开发者自身兴趣 / 专业级产品,面向某领域专业用户
对于低频、刚需的需求场景,这里涵盖了大量长尾的生活服务需求,比如说各种旅游需求、各种上门服务等等。这类长尾需求的现状是:
是的,这类长尾需求的的解决方案正是处于原生App和订阅号 / 服务号 进退两难的地步,而应用号是WebApp和原生App的一种中间产品形态:在开发成本和性能体验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所以说,应用号正好是解决这样需求场景的解决方案
结论:应用号非常适用于低频、刚需的长尾生活服务需求
应用号场景总结:(以按优先级排序)
具体看下图:
结论
对不起,下面不会有”微信要做操作系统“诸如此类的长篇大论,仅仅只是同样作为产品人,对于腾讯、张小龙开发应用号的初衷分析
同样作为产品人,我一直坚持做产品的信仰:勿忘初衷。对于腾讯、对于微信、对于张小龙我相信亦是一样:连接一切
微信作为腾讯的拳头产品,自然担任着这种重要任务,我们先来看下微信的发展历程:
微信1.0
目的:连接人与人
功能形式:即时通讯、摇一摇、朋友圈和附近的人
微信2.0
目的:连接人与信息
功能形式:订阅号、朋友圈热文搜索
微信3.0
目的:连接人与服务
功能形式:企业号、服务号
显然,微信对于1.0时代和2.0时代的任务已经完成得无可挑剔,堪称现象级产品策略和操盘。
但是,对于微信3.0 连接人与服务呢?微信为搭建连接人与服务平台试过了微信服务号,微信企业号,然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通过上面的四象限需求场景分析,你会发现,服务号作为产品解决方案的需求场景基本被应用号所取代。
所以,应用号颠覆的并不是原生App,而是服务号。
- 请你把上面把应用号的作为解决方案的需求场景换成服务号,你会相信便是现在市场现状
- 虽然原生App的应用场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原生App的需求场景依旧无法被取代
腾讯又一次颠覆了自己,就像当年微信颠覆QQ一样
再加上日常增显的用户关于长尾生活服务的需求:
是的,这类长尾需求的的解决方案正是处于原生App和订阅号 / 服务号 进退两难的地步,而应用号是WebApp和原生App的一种中间产品形态:在开发成本和性能体验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所以说,应用号正好是解决这样需求场景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我看来,微信开发应用号的初衷是:
从公司战略(初衷)出发,应用号实际上是微信在服务号的基础上对提高企业服务能力的一次尝试,更进一步连接人与服务。
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解决”大量使用频次过低(一个月甚至半年才1、两次)的原生App却占据着手机大量内存“+“WebApp性能无法满足生活服务需求”的问题,为了囊括市场大量高频、非刚需的长尾生活服务需求场景,将海量用户与海量服务进行对接,更进一步连接人与服务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公司战略和商业模式,勿忘初衷,这正是张小龙让我佩服的地方
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什么场景下我该开发微信“小程序”,什么场景下该开发原生App
每当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之前技术对比,并采用”非此即彼“的做法。
一般出现上面这种言论的人,基本上是开发者:前端 Vs 移动端 。
我先问个问题哈
民国年代,人们基本以自行车代步;之后,当汽车甚至是飞机面世后,请问,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还存在吗?
相信你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任何撇开需求场景而空谈解决方案都是没有意义的,应用号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出现。
同时,从上面四象限需求层次分析可以看出:
应用号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微信是在鼓励H5开发,但依旧开放了App的接口能力,这说明未来H5和App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应该是混合应用的趋势。
对于开发者、产品/运营者,要做的应该是正确判断需求场景,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去服务用户
而不是一味叫喧App将死、开发应用号就足够了这些浮躁的言论。
早在微信做应用号之前,这种基于H5的“轻应用”模式已经被国内几家巨头所尝试。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原因主要是:
“轻应用分发平台”、“网页应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产品的属性认知和使用场景:
但是,对于微信来说:
所以说,微信一定会成功吗?我觉得倒不一定。
但是,假设有一天,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在“轻应用”领域上取得成功的,我相信一定是微信。